之前我们讲过用MACD指标和RSI指标判断股价背驰的方法,今天讲一下单纯看K线,什么指标也不用来判断股价背驰的方法。
股价出现背驰,本质是其后力量不足的表现,那这个力量要去跟谁进行比较呢?强弱都是相对的,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那所谓的“强”、“弱”就没有任何意义。
作为上涨行情来讲,顶背驰,肯定就是当下的这一个上涨段和之前的某个上涨段进行比较;
作为下跌行情来讲,底背驰,肯定就是当下的这一个下跌段和之前的某个下跌段进行比较。
看下图所示
(顶背驰----底背驰----演示图)
从上面的演示图中看到,比较股价是否背驰,一定是有前后两段,至于连接前后两段中间的走势,可能是哪些情况呢?
对了,大家肯定想到的就是缠中说禅,中间的走势可以是笔或者中枢(这里不考虑级别)。现在,大家不要想缠论,如果没有出现缠论,那该怎么理解?
这就好像你在拉车,刚开始拉的时候,力气比较大,拉起来比较轻松,拉了一段时间以后,累了,然后休息,再接着拉……如此反复,最后一定有精疲力尽的时候,如果最后拉的这段距离比之前的一次短了,这就产生了背驰。
想想这个过程,使劲---->休息---->再使劲---->再休息……---->再使劲,也就是说在上面的演示图中,只要中间是“调整”(休息)的技术走势就可以比较前后两段走势是否背驰。
对于上涨行情来说“调整”就是回调或横盘整理;
对于下跌行情来说“调整”就是反弹或横盘整理。
来看下面的案例图
(浦发银行600000----顶背驰案例图)
从上面浦发银行的这段走势中看到,前后两段分别是a和b,中间盘整就是“休息”,b这个上涨段有没有背驰?就跟a的上涨幅度进行比较,很明显,b的涨幅小于a,就说明b的上涨力度没有a大,预示着接下来会有下跌行情出现。再看一个案例
(白云机场600004----底背驰案例图)
从上面白云机场这段走势中看到,b段下跌和a段比较,力度比a小,所以之后出现了上涨,中间的“休息”就是一个小反弹。b段之后的上涨幅度很小,紧接着又开始下跌,那这个背驰不就是假的了吗?
首先,背驰没有真假之说,因为没有任何历史走势告诉我们背驰之后就一定会出现大幅上涨或大幅下跌。
其次,当买入之后,接下来不是闭上眼睛等着数钱了,而是要制定风险控制。比如当出现什么情况时要卖出一个部分仓位,当出现什么情况时,要清仓,最低限度是不赔钱出来等等的交易策略。
如果你要是学习了缠论,那就不会在这个b段之后买入,为什么?如果接下来要走一个反向走势类型,则a、“休息”、b应该形成一个中枢(先不管是哪个级别的中枢),但是大家看看,a和“休息”、b根本不是同一个级别的走势类型,因此,这个下跌并没有结束。再看下图
(白云机场600004----底背驰案例图)
从上面白云机场的第二幅案例图中看到,当行情走到b段时,这时再比较b和a同样还是背驰的,这时候再买入,同样还是要先制定风险控制。只不过,这次买入后出现了比较可观的涨幅,尽管中间有一个盘整的过程,但最后还是上涨了,并没有再创新低。
用看K线长度的办法判断股价背驰,和MACD指标、RSI指标判断背驰一样,都面临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b段什么时候结束?如果b段一直上涨,就会从背驰演变为不背驰,这个问题是判断股价能否背驰的关键,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股票分析技术可以100%的确定这个转折点,包括缠论。因此,在背驰的应用上,必须和仓位管理搭配使用。
本文只是从一个非缠论的角度论述根据K线的涨幅来判断背驰,如果大家想更好的使用背驰,我建议还是学习一下缠论。
扩展阅读:
最新评论:
-> 对,没有100%的技术,所以才要把风险控制和仓位管理规划好,这才是重点...
-> 判断背驰的难点确实是转折确定的问题,所有有很多学缠论的不做1买,因为太难判断了...
评论列表
判断背驰的难点确实是转折确定的问题,所有有很多学缠论的不做1买,因为太难判断了
对,没有100%的技术,所以才要把风险控制和仓位管理规划好,这才是重点